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学生的年龄特征。反映的是同一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它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处理好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别性与一般性的关系,才能处理好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与我 [...]

2017-11-04T14:29:58+00:00By |新闻|

童年期学生的教育

童年期学生的意志力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学习活动的目的性、持久性和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付出意志努力。无论是维持注意按时完成作业,还是道守纪律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对学生的意志是一个磨练。当然,童年期学生的意志力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薄弱的,他们对自己行为还缺乏较强的约束力。这就要求教育给予 [...]

2017-11-04T14:31:12+00:00By |新闻|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更加需要重视其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受锻炼。经过自 己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观念,自觉去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体现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对学生主动精神的尊重。 可见,认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明 [...]

2017-11-04T14:04:17+00:00By |新闻|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如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彼此区别的典型特征,从而表现出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另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是截然分开或毫不相干的,而是保持着其内在的连续性:前一 [...]

2017-11-04T14:14:14+00:00By |新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教师教完全是为了学生学,所以,教育过程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学习,有能力继续学习和提高,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既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共同特征又有个别差异。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8856就必须从学生的实 [...]

2017-11-04T14:03:11+00:00By |新闻|

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

在这些评价中,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来自学生。因为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教育服务的质量高低、优劣,学生有最直接的体验、因而也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质量更是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过去很多人误以为,有了学校,有了教师,就有了学生。然而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学校与学生互为存在 [...]

2017-11-04T13:58:36+00:00By |新闻|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哲学有关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解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质和主体地位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所谓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或交互主体性。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单纯的“主——客”模式在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时是有效的,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 [...]

2017-11-04T13:56:32+00:00By |新闻|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这也是其主体性的表现。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点。教育者在面对不同年龄的教育对象时,必须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确定内容的组织、输出方式、语言特点、教学方法等,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而不能无视教育对象的差异,一个模式教下去。 受教育者 [...]

2017-11-04T13:57:25+00:00By |新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要倡导主体性教育。

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现代社会讲教育产业,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给予的过程、只能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都必须 [...]

2017-11-04T13:53:43+00:00By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