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基础
对中国教育做简约的评价就是“量大质弱”,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差距。当然也有人说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基础教育总体质量还是普遍认可的。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规模、受教育年限、入学人数等方面基本进入了没有多大增长空间的状态,人口虽然辍学的孩子还是很多,普及率增长的空间 [...]
对中国教育做简约的评价就是“量大质弱”,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差距。当然也有人说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基础教育总体质量还是普遍认可的。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规模、受教育年限、入学人数等方面基本进入了没有多大增长空间的状态,人口虽然辍学的孩子还是很多,普及率增长的空间 [...]
与教育生态失衡相关的是人才失衡,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自身和其他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既会影响到失衡地区的社会福祉,也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福祉。 从整个世界看,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客观存在,它是造成教育不均衡的现实条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教育不平衡态势就束手无策,或可以坐视不管。 [...]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只有当中国成为教育强国,而不仅仅是教育大国的时候,才会对整个人类的福祉有利。教育与经济相互交织发生作用,产生一个相对富裕且明智的阶层,构成社会的稳定器,推动社会稳步前行而不致颠覆。这个阶层的覆盖面越大,对人类的福社越有利。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就近入学,在教育生态平衡的状态,大学阶 [...]
只有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才能正常履行自身职能,才有利于奠定人类福祉的基础。对此全社会尚没有形成共识.也来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少人对于“什么是好教育一教育究竞应该把核子们带向何方”“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等根本问题,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地方乃至一些国家的中央政府在决策时仅 [...]
2000年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口的多少不再成为国家好坏的先决条件,既有人口多的弱国、穷国、落后国家,也有类似以色列那样人口少的强国。常态社会里作用也大大降低,依照庶富教的次序,在人类社会的现有发展阶段教育在人类福祉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在常态的社会中,一般社 [...]
多数美国大学招生时采取不明言的限制亚裔(主要是华人学生)招生比例的做法,大多数大学尽可能把这“比例定在10%或20%以内,极少数最高的定在10%左右。尽管如此。中国的教育生态不平衡对世界的影响依然强劲,它的不确定性让双方都感到不安。 由此可见,平衡的教育生态成为创造整个人类生活福祉的需要。世界各国都 [...]
在县城,大班额降低了当地居民子女受教育的质量,在大中城市,中国政府在2003年确定了义务教育流入地为主、公立学校为主的政策,并未能真正解决流动人员子女上学难题,城市原有的教育事业规模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打工子弟学校不断受到打压,2014年北京等地实施的严格就近入学政策使近2万名流动人员子女不得 [...]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是与教师对他们的引导、信任或鼓励性评价分不开的,教师要相信学生会成功,并善于通过各种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方法。 对童年期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童年期 [...]
对童年期学生来说,尽管其体质较幼儿有了明显的增强,但与他们在学校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相比,仍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教师应当把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作为重要任务。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会使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惧学的心理,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留给学生的学习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