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即人所具有的独立性、自觉性、能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等等特征。

从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来分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学生自身需要、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才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取代的。 主体性即主体的本性或屈性。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因此,在广义 [...]

2017-11-04T13:55:40+00:00By |新闻|

教育对于儿童的目的

德国教育家益尔巴特同样主张师道尊严的思想。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有三种: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练。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僵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管理的目的是克服儿童不驯服的烈性,维持教学与教育的秩序,为实施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他写 [...]

2017-11-04T13:47:17+00:00By |新闻|

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从道义上讲,育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1I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即在于确立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

2017-11-04T13:43:37+00:00By |新闻|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发展中未成年人的基本含义是: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发展中,处于可塑性极大的时期,他们的品德、观念、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中,容易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入小学开始,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负担量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构成影响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

2017-11-04T13:43:00+00:00By |新闻|

对学生的科学认识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既是自然的生命实体,又是接受了社会知识经验、思想意识的社会人。学生也不例外。他既是学生,又是已经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获得一定经验的社会人。因此,必须明确,少年儿童处于学生时代,同样具有人类社会成员的基本特征,即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情感、有个性。首先,学生在参 [...]

2017-11-04T13:42:12+00:00By |新闻|

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更加统一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十五届国际教育会议,在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对于教职的准备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这份建议书充分论证了教师培养与教师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付诸实践的可能措施。自此,世界各国便掀起一股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热潮,将教师培养与 [...]

2017-11-04T13:41:23+00:00By |新闻|

师范教育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从世界范围的师范教育发展情况及我国师范教育目前发展的状况看,今后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 教师的质量必须由一定的学位教育予以保证。“世界各国都在扩大和更新师范课程内容的同时,延长了师范教育的年限,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而把师范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在亚洲邻国中、日本、韩国、新加坡、泰 [...]

2017-11-04T13:40:37+00:00By |新闻|

教师的职后培训

有较强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综合大学、专门学院包括艺术学院、根据省、市和地区需要开设师资代培班,培养所需要的专门学校的师资。师资班学制2—4年不等。如北京的联合大学师资班就是其中一例。 师范生完成师范教育学业,获取师范院校毕业文凭,并不意味着他们已成为合格教师,只能说他们经过师范专业训练,已获得了从事 [...]

2017-11-04T13:39:41+00:00By |新闻|

高等师范院校(本科)

教育实习是师专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初步训练的基本形式。教育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习与班主任工作实习两方面。教育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获取毕业证书。 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主要培养高中教师,其所设置的专业多达十几种。各专业的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教育基础课、专业必修 [...]

2017-11-04T13:38:55+00:00By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