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素质是人的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
遗传是指后代从前代那里继承而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素质是人的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一因素,人的品德发展便无从谈起。具体来说,遗传素质在人的品德发展中具有如下影响: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因而人总是以遗传所获得的肉体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品 [...]
遗传是指后代从前代那里继承而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素质是人的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一因素,人的品德发展便无从谈起。具体来说,遗传素质在人的品德发展中具有如下影响: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因而人总是以遗传所获得的肉体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品 [...]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的身心也是连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人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与阶段。如少年儿童,出于品德认知水平低下,品德的习得主要是靠模仿,故有“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师扛邪神”之形象比喻;到了青年期,性机能开始发育成熟, [...]
人的品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历史上,有许多教育家、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乃至神学家对这些问题都作过研究。出于他们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研究方法不同,所以结论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人的品德是人的心灵自生的,如孟子就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有的人认为,人的品德完全是由环境使 [...]
人的品德结构受生物基础的制约,这一点凡唯物主义者都是加以肯定的。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前提与基础。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运用生物进化论成果证明了人只不过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人 [...]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社会需求的写作活动。写作是什么?不同的人对写作有不同助理解。社会学家认为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政治家认为它属于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人类学家认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教育家认为它是人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哲学家认为它是一种精神生产;美学家认为它是真实的主观和客观世界的 [...]
各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是与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联的。而现代教育制度则是通过教育法律制度所确立和体现的,综观世界近现代教育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近现代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史。虽然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古已有之.但作为与民主法制建设相联系的现代教育法制建设,则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发展至今已有 [...]
现实中的德育缺乏人义关怀。现行的德育运行模式多运用行政命令、教师的权威或集体舆论的压力,结合一定的说服教育,来达到“学生遵纪守法,校园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表面上看,这样做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实质上分析,学生往往是慑于权威和压力而在表面上暂时服从,一旦脱离管束,他们就会“我行我素、为所 [...]
传统德育模式偏重单向的道德说教,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造成道德教育主体性的缺失,而德育工作需要双主体的共同参与才有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层面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 [...]
要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就应该突出强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联系的一面,构建起符合目前国情的德育与心育协同运作的育人机制 尽管德育与心育有所区别,不尽相同,但更应该突出和强调它们之间联系和相关的一面。正因为二者在学校育人工作中互为补充,殊途同归,共同为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和道德品行而努力,才能真正地实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