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德育缺乏人义关怀。现行的德育运行模式多运用行政命令、教师的权威或集体舆论的压力,结合一定的说服教育,来达到“学生遵纪守法,校园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表面上看,这样做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实质上分析,学生往往是慑于权威和压力而在表面上暂时服从,一旦脱离管束,他们就会“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由于说教式德育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内心想法,没有真正顾及学生成长巾的发展性需要,所以从长远看,不利于实现他们出道德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以人为伞”的核心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一切都要以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正是主张借助心育的理念、方式利于段,来实现对学生的人义关怀,而学校心育正是主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要为根本目的。依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观点,对于文明社会中的多数人来说,生存的需要即低级的基本需要都已得到相当的满足,这时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就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基本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只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单重,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得到发展。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学生中间层次的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那么他的心理容易走向失衡,就可能会充满痛苦、焦虑、不安、孤独等等,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