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那个 [...]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那个 [...]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 [...]
几千年前孔子曾这样论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的眼里,“乐之”是学习的至高境界。 在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的数学组都会开展“每周一题”,也就是每周由其中一位老师出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张贴在固定的地方。每一次我们班上总有五六个孩子特别积极,偶尔老师有事耽搁了没能出题,他们会三番五次 [...]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学习就是儿童的生活,课堂就是美丽的相遇。 第一,是一次次与知识的相遇。在这里,知识参与到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结构之中,成为一种生长的力量,而不是凌驾于人的心灵并控制人的心灵的力量。课堂上的“人”与知识不是简单的“面对面”的“相遇”’而是精神与精神的“对 [...]
首先得承认儿童的需要才是学习的起点。想起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男主角兰彻,他主动学习,轻松得到第一。但对于当时的教育,他说:“狮子在皮鞭下也学会坐板凳,这是训练而不是教育。”他的学习不是为了成绩和证书,仅仅是因为他需要学习,最终知识带给他真正的财富。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将知识作为唯一 [...]
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统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深以为然。动物总是在它的“生命活动”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而人类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加入自己的意志和意识,人类创造着自己的“ [...]
很多时候,学习被窄化为知识的获得。我们过多地注重了让儿童接受知识,知识本身也就成了学习的目的,这样,知识就控制住了JL童,控制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学习失去了必要的感悟和自我获得,变成了更不全面,但足以展示它对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在我们不断与国际并肩同步之时,我们也应该谦虚、客观地向传统文化学习,学 [...]
在传统文化中,如果说孔子有着最多的信徒,那么庄子便拥有最多的粉丝。他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己善者。”他提示我们要时刻警觉:求知犹如在知识的原野上跑马圈地,但别忘了停下来整理自己头脑里的缠藤乱麻;引导学生反思当然值得称道,可也许真正该反思的正是用来反思的 [...]
孔夫子与众弟子共坐,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满满的都是坦诚与平等,带着随意与轻松,真正的教育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这样的传统的熏陶下,我们在中国的学校中应该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场景,但实际上怜惜相反。因为有太多的教育者对“师生平等”并不能真正接受,更不能将其融入血脉。有些教育者时不时就要拿着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