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按什么方向培养人,这是教育目的的又一个构成要点。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首先反映在教育目的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体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 [...]
按什么方向培养人,这是教育目的的又一个构成要点。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首先反映在教育目的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体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 [...]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具有丰富的属性。所以,马克思要求“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同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劳动者生存和发展不只是要同自然界交往,因而,需要发展他的劳动能力,而且还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也需要发展他的交往能力。“ [...]
列宁也明确告诉我们:“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毛泽东在提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同时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这一切都指明,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 [...]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斑人”,其实这也只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分别来提只是从不同角度要求的具体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应理解为培养两种人,而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就是说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纵观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尽管其内容表述不尽相同,有的从施教途径方面强调三育、四育、五育,甚至六育并举,有的从学生应有的素质发展方面强调德、智、体、美等的共获,但其指导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社会主义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为 [...]
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新的提法中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对教育的不断探索、主要提出了下列一些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1949年12月,新中国诞生不久,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 [...]
1982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的面貌出现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 [...]
马克思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他在《资本沦》中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荫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因为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