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儿童自身的需要
需要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特点,在于是一种追求的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体验。需要可以由个体的需要而产生,如口渴时对水的追求;需要也可由社会的要求而产生,如为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需要顽强认真的学习。需要可以属于物质方面的,也可以属于精神方面的 [...]
需要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特点,在于是一种追求的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体验。需要可以由个体的需要而产生,如口渴时对水的追求;需要也可由社会的要求而产生,如为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需要顽强认真的学习。需要可以属于物质方面的,也可以属于精神方面的 [...]
教育不能直接立刻引起发展,教育引起儿童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对所教内容的领会、掌握。什么是领会,通俗池说就是理解。什么是掌握,也可以说是对知识的理解与保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领会与拿捏并不是一回事,教育并不等于领会、掌握。从教育到领会与掌握的过程,就是学生不知到知、不会以会、不能到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儿 [...]
人的知识、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工作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它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结果。遗传素质只提供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使这种可能性发展成为现实,并规定着其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例如,儿童虽然同样生来就有健全的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教育主导着和限定看这一发展过程。教育作为发展的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和方向,学生身心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都受到教育曲影响,没有适当的教育就无法实现学生的发展;同时,教育也要以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持点为依据,如果教育不 [...]
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并不是等同性的概念,人的本质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持质,人的发展则是个体身心全部发展过程。人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中的最主要因素,而人的发展则涵有广泛的内容(包括知识、智力、意识、品格等)。抛开人的本质来谈人的发展则失去了根本,而把人的发展认为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不全面、不科学。 历史唯物主 [...]
教育科学的任务,主要是考察个体人的发展。个体人的发展,广义地说,包括了个体从生到死的全部的变化过程。教育科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这里说的“儿童”,并不是通常说的儿童,而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这一段进程。 关于儿童发展理论,也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 [...]
作为观念形态的教育(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育科学等,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并不是社会存在之外的某种独立的实体,而不过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所以,观念形态的教育对社会存在具有依存性。然而,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相对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就是说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不了解它的相对独立 [...]
对人、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解,自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常言说:“自知曰明”。然而,人类认识自己的本质却走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希腊罗马的哲学中,关于人的学说限于把人解释为城市国家的公民,限于在人和外界对象之间划出界限,在那里人被理解为精神的负荷吝,而精神本原则本身被理解为超个人的和无个人的东西。在中世 [...]
当代,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教育科学工作者十分关心的一个课题,就是现代生活方式与教育的关系。这个课题已为我国社会科学界特别是经济界所重视。生活方式含义很广,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在物质生活方面,从物质角度可分为生产性的和消费的,从时间上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在精神生活方面,可分为政治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