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史发展的角度来讲,教育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的目的论中,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们哲学观、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这三种类型是,第一.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我们可以称作是“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观”,或叫做“人本中心教育目的观”。如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1746—1837)把着眼点放在受教育的个人身上来规定教育目的,强调个人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他说,基础陶冶的基本观念被视为:顺应自然,发展并形成人的心境、精神、技术诸能力相素质的理念。康德(1724—1804)也从人出发,从主知主义立场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真正的人。他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票赋,教育的最终日的,则是使人人都实现自身目的,部得到自我完善。他还认为.“所谓末熟,是指无他人的指导使不会使用自己的悟性。若这种未熟的原因并非由于缺乏悟性,而是无他人指导缺乏使用悟性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末熟是自己的责任。”第二,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我们称它是“社会本体的目的论”,或称它为“社会中心的目的论”。在教育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观点是:把着眼点放在从社会提出教育目的。柏拉图(公元前472一前347)从理想国的构想出发,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教育可以促使未来的统治者能够获得真知,以洞察他所理想的“善的王国”。第三,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我们称它为“文化中心教育目的论”。这种教育目的,与其说是培养善于处理当前问题务实的人、不如说是培养有丰富教养、能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不失本质因素和永恒因素的有教养的人。不同的目的论、源于不同的哲学观及社会利益的追求,应遵循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作出科学的评价,不可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