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西方占希腊时代和中世纪时代,还是中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落后,科学教育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自然力的奴役,人文教育占统治地位,且与科学教育自发地融合。
近现代从18世纪中叶开始,直到20世纪末的250多年问,科学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经历了两个阶段。科学教育的上升阶段,可称作非异化阶段,时间大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在此其间,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使得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与威力迅速凸现。因而,科学教育也由此得到重视和发展。各种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建立,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种自然科学课程广泛开设,比例越来越大。由于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物质或物质性领域,这些领域一般都可以作静态的划分和研究。因此,主要采用分析、实验、数量化、程序化、标难化等研究方法强调精确性、简约性和分析性。这—特点,无疑影响着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使其不断地进行着“去人文化”的过程。出现了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对其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乃至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发生怀疑与动摇,排斥人文教育,“科学万能”、“技术至上”等科学主义思潮形成。以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为根据的大学科学教育,要求大学科学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重视启智,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大学生心灵的教化和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人性被混灭。科学与科学教育异化的弊端开始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