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新的需求大体上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数量上的需求。也就是说,教育部门培养多少劳动力,以及培养多少从事简单劳动,多少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培养多少从事体力劳动,多少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力:培养多少高级建设人,多少中、初级技术人才,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完全取决于社会再生产的情况。可以说,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再生产的数量上的要求,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则决定着教育的体系和教育的结构,因此,任何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结构的调整,乃至人才的预测等,从根本亡说,都是力图使教育适合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

其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上的需求。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什么素质和规格的劳动力,一般地说*是由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所决定的。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资料(工具、设备)的状况,制约着劳动力应具备的水平。在不同的社会生产中,由于劳动资料的状况不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同,因而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比如在古代文明社会中,由于劳动者使用于工工具劳动的性质,生产活动是凭借经验形态的技艺和劳动者的体力,不需要科学和技术,甚至不需要读、写、算等文化知识。因此,这种劳动力无须经过学校来培养,这就决定了古代学校教育不直接或很少反映社会生产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由于生产过程对利学知识、人的智力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决定了现代教育不但要培养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专家、教师等脑力劳动者,而且还要培养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熟练劳动者。由此可见,教育目的客观性,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据,就是社会再生产的方式、水平、性质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展上。而且也表现在质的规定上。因而,它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