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的方法论是以列宁关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辩证途径的原理为基础的。即生动的直觉、抽象的思维、具体的实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这些活动中,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受,这是一般教学活动所要求的。在创造教育中,教师在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同时,要主动观察学生接受信息的情感活动,并随时借以检查和修正自己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方式,以皮这种方式及时适应和调整学生接受信息的情感活动。另外,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归纳法、演绎法、设疑法等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思维活动的方法,为其进行创造思维打好基础。在认识活动中,经常地组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相技能,使学史产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发现知识的不足,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欲望。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学习的自由空气,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从幼儿园到大学,明确地给学生规定“创造活动的时间”,并加以方向性的诱导。许多名人走过的道路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普通人”的成长,均证明这种作法对于培养创造思维乃至培养科学家,都是肯定有效的。创造教育的效果在教材适应的基础—上,几乎完全取决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当然,教师和学生对这种选择的可能性是在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