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对管理在发展中的作用有厂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已成为企业管理者们的共识,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教育领域且,特别是在课程领域里,目前还没省达到这样重视的程度。课程管理者们比较重视课程的“硬件”建设,不重视或很少想到从管理方面解决课程的问题。
中小学课程是由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也称一个系统。它按课程的规划决策→课程实施→取得成果这样的顺序运行。课程管理就是对课程运行过程的管理,包括组织力量在对课程环境(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对课程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决策: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教学内容等;在课程实施阶段,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手段,使课程资源(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以便取得最优的课程效果;通过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对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修改、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
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经费、设备、师资、教材等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不行。管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使这些“硬件”发挥最大的效益。它不只是各个“硬件”单项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组合效益,这个效益会大于各单项效益的和。我国课程理论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对这一点在认识上有较大的差距。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义务教育达标考核时,对学校“硬件”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但对学校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水平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学校的校长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筹措办学经费上,在增加教学设备、提高教师待遇上.用了很大力量,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以及各种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好转,这就更需要加强管理的意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