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制约着品德发展的内容与水平。但同时又要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虽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然而又是无目的、无系统、零碎的,有时甚于是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再者,人不是像动物那样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自觉能动性。人是被动与主动的辩证统一,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片面观点的时候所指出的那样,“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事实上也是如此,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恰是“出污泥而不染”,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出身于资本家家庭,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出身于地主家庭。可就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他们,用批判的根具革命性的恩想、言论和行动号召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向剥削制度宣战,不仅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还在人类历史上创造性地开辟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纪元。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品格。所以,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又要看到人通过自己的能动的革命意识和实践对环境的变革作用。
在德育思想史上,曾有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在我国,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荀子说“莲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也认为人是由环境所决定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断言:“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话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一句话,“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些说法较之上帝决定人的品德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它们都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和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