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研究教育的一个出发点,是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阐明教育运动的规律,来评价教育的功效。也就是说,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要求方面来创建教育的模式与规划教育的发展,是以对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这一基本观点并不错。回顾历史,只不过我们将这一原理理解得绝对化了,简单化了。近些年来,强调教育对生产的功效,这应充分的肯定,然而,只讲经济功效,同样也是绝对化了。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来看,无不是从它的社会制度的根本需求出发,来评价它的教育的功效。如美国教育委员会,1983年所作出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是立足于“国家处于险境”,着眼丁“整个国家和人民未来”来谈教育质量的。报告写道,“我们关心超出了工业范围。……为了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和促进共同的文化,特别是对一个以多元性和个人自由民主而自豪的国家来讲.公共教育尤为重要。”日本在确立它二十一世纪教育目标时,首先肯定了自明治维新后两次教育改革的成功。第—次始于1872年新学制的公布,目标是为了摆脱国家贫困,对抗外来的威胁,提出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的目标。第二次改革是在第二次大战后,它的目的在于排除军国主义及极端国家主义的教育,建设和平的文明的国家,实现民主、自由、平等,以及树立完美的人格。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在塑造国民的国民性。在明治时期.具有影响的“新教育十大纲领叼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日本对教育价值的根本追求。战后,在日本《教育基本法》中,仍把陶冶人格,培养独立自主精神、民主精神,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现在他f门持别强调以热爱国家、走出日本作为基点,把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在国际零务中能干的、值得尊敬印信赖的日本人,作为教育任务。日本的口号是“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