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们价值取向的因素有三:一是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正确性与程度。二是取决于人们对自己认识对象需求——即满足自己什么需要。三是实现客观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条件。如果主体没有正确认识客观对自已有什么功效,当然构不成价值取向。如果主体没有认识某一事物对自己的真正利益,根本利益,也不能去追求某一事物,也构不成价值取向。同样,如果不具备实现自己价值取向的条件,也不能使价值成为现实。这当中人们的需要是主要的。人的需要,表现为人的主观的一种欲求,表现为主观性。然而,人的需要都是历史的客观的。任何欲求,都可找到它的客观根据。从历史的总趋势来看,任何时代的教育价值取向都是历史地客观地反映着社会的存在。当然,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宏观的决策,任何决策者的主观境界、主观状态并非都能反映客观运动过程的总趋势,反映社会广大人们的真正需要,决策者的价值观不能不有他的历史的社会的局限,因而他追求的价值,也不能不具有局限性。即使是民主决策和集体领导,也仅只能预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避免发生大的失误,同样要时时受到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在教育问题上求真知很不容易,因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复杂,教育过程又有诸多的矛盾;认识它的价值更不易,因为教育的社会功效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多元性、渐显性等。仅园子眼前的功利或追逐一种狭隘的功利,往往会导致教育的重大失误。这里想简单介绍一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位思想家——中江兆民,他对日本民族最感忧虑的是“他们没有独创的哲学”,因此意志薄弱,缺少魄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