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个体的职业选择在所难免。为此,在职业选择时个体既要考虑符合社会的需要,更要符合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

1.就业初期必要的心理调适

就业初期是职业适应期,“适应”绝不是“迎合”、“消极依从”的同义语。从生物学意义到认识论意义,“适应”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就业初期劳动者为适应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调节活动,都是智力活动的本质表现。这些自我调节活动有很多内容,这里集中研究心理调试问题。心理调适是对自身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进行调节,以适应职业需要。心理调适成功,劳动者就由职业适应期进人职业稳定期;心理调适失败,就会因为心理挫折、心理压力、心理疲劳等,出现不适应职业需要的种种状态,最终导致职业流动现象。

2.从业过程必要的心理疏导

经过就业初期的心理调试,劳动者适应了职业需要,由适应期进入稳定期,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早逝的,不久又进入分化期:一部分人在原单位从业,另一部分人变换单位甚至改行换业。在改行换业的人中,不少是职业能手,绝不是与职业不适应,而是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所说的“需要的优势”的更替,“随着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的满足,较高层次基本需要的优势则逐渐增强”。优势则需要产生主导性动机,劣势则需要产生辅助性动机。一般来说,过多的职业能手流动,对企事业单位是不利的;就流动者个人而言,能够留在原行业,轻车熟路地创业,于公于私,有益无害。这就必须在从业过程中,针对心态变化,进行心理疏导。否则,就可能出现心理障碍,陷人心理误区,甚至走上邪路。从业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是群体和个体的共同任务,下面侧重讲五种心理的自我疏导:

(1)补偿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的职业与个人的兴趣不太吻合,或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者工资收入难以维持日益增加的家庭生活支出,需要通过业余劳动来补偿。如果通过业余劳动满足了新需要,就会心安理得,不得改行换业。这里讲的业余劳动,常见的是兼职和第二职业。

(2)饱和心理

按照某种固定程序,反复进行内容相同、形式相同的工作,久而久之,觉得单调、乏味、无聊、寂寞,有一种饱和感。这种情绪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劳动效率下降,甚至不想干了,心理学家称之为饱和心理。